欢迎访问东营新里程老年医院!

让人人享有更美好的健康服务
夏季:上午:8:00-12:00 下午:2:00-5:30
冬季:上午:8:00-12:00 下午:1:30-5:00

0546-8175566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 新闻中心 > 医院新闻

鸿港医院长护险温暖守护典型做法在《胜利社保在线》报道

冬夜里的守望者

       东营的冬夜总是挟着刺骨的寒意早早降临。当城市的天际线被霓虹灯勾勒出璀璨轮廓,写字楼里的白领们结束一天工作匆匆归家时,城郊一栋斑驳的老式居民楼里,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。87岁的吴爷爷静静地躺在朝北的卧室里,窗棂在寒风的撞击下发出细微的震颤,床头监护仪闪烁的绿光与窗外偶尔掠过的车灯交织,在墙壁上投下变幻的光影。

       三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脑出血,将曾经能扛着孙女逛公园的矍铄老人永远困在了病榻上。如今他枯瘦的身体上蜿蜒着各种透明管路:胃管将营养液缓缓输入萎缩的胃囊,膀胱造瘘管导出淡黄色的尿液,气管切开处的纱布随着微弱的呼吸轻轻起伏。这些维系生命的管道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,像一组精密的生命支持系统,也像无形的枷锁,禁锢着这个曾经充满欢笑的家庭。

       "爸,今天立春了。"女儿吴女士用棉签蘸着温水,轻轻湿润父亲干裂的嘴唇。她五十出头的面容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,眼角的皱纹里蓄着未擦净的泪痕。客厅传来玻璃杯坠地的脆响——她患脑梗的丈夫又在试图自己倒水吃药。这个曾经举办过三代同堂家宴的客厅,如今堆满了药品和护理用品,墙上的全家福里,每个人灿烂的笑容都成了最心酸的对照。

绝境中的微光

       二月的一场暴雪封住了小区的道路。吴女士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社区办公室挪动,怀里紧紧揣着邻居给的长护险宣传单。雪粒打在脸上像细小的刀片,她却感觉不到疼——三天前给父亲更换造瘘管时的手足无措,让她终于意识到单凭孝心撑不起专业的医疗护理。

       "您先暖暖手。"东营鸿港医院家庭病床科的刘护士递来的不仅是热茶,更是一份带着温度的专业方案。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,打印着冰冷条款的政策文件在刘护士口中化作潺潺暖流:"膀胱造瘘管每周需要专业消毒""气切护理要预防呼吸道感染""我们会配备专职康复师"......当刘护士蹲下身帮她系紧散开的鞋带时,吴女士恍惚看见雪地里萌出的第一株绿芽。

图片

生命的摆渡人

       评估专家团队入户那天的场景,至今定格在吴家人的记忆里。为首的商主任单膝跪在病床前检查压疮情况时,老花镜滑到鼻尖都顾不上扶;年轻的康复师小张捧着评估表记录时,睫毛上还挂着从户外带进来的霜花。当重度失能3级的评定结果尘埃落定,整个团队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的神情,比任何承诺都令人安心。

真正的转变始于专业护理的介入。每天清晨六点,护士小曲会准时出现在门口,发梢还带着晨露的湿润。她为吴爷爷进行口腔护理的动作轻柔得像在擦拭古董瓷器,翻身叩背的力度又精准得如同钢琴师触键。某个暴雨夜,当造瘘管突然出现血性分泌物时,值班医生顶着暴雨冲进家门,急救箱外层塑料袋里裹着的,是尚带体温的干净敷料。

图片

重燃的生命之光

       在专业护理介入三个月后的某个清晨,吴女士发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——父亲僵直多年的手指居然在按摩时出现了轻微回握。这个瞬间被康复师用手机记录下来,成为家庭群里最珍贵的影像。如今吴爷爷的床头挂着详细的护理计划表,胃管更换记录精确到分钟,气切护理日志像日历般整齐排列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吴女士终于能抽出半天时间陪丈夫去做康复训练,厨房里重新飘起了煲汤的香气。

图片

永不熄灭的烛火

       立夏这天,吴家迎来特殊的客人。刘护士带着新入职的护士来学习案例,年轻护士看到吴爷爷枕边摆放的《唐诗三百首》时露出疑惑。"我爸以前是语文老师。"吴女士笑着翻开夹着书签的那页,李商隐的《晚晴》旁留着老人生病前写的批注。此刻阳光穿过新换的纱帘,在泛黄的书页上投下温暖的光斑。

这束光也照进了更多失能家庭。在鸿港医院的长护险档案室里,类似吴爷爷的案例已有数百份。每个文件夹里都装着生命的奇迹:褥疮愈合的照片、康复训练的录像、家属手写的感谢信...这些琐碎而珍贵的记录,共同编织成一张用专业与爱心织就的生命之网。

       当暮色再次笼罩东营,鸿港医院家庭病床科的灯光依然明亮。值班护士正在整理明天的出诊包,清点器械的金属碰撞声像一首安眠曲。窗外,城市的万家灯火中,有一盏是因为他们的守护而未曾熄灭。这盏灯照亮的不仅是一个个孱弱的生命,更是"老有所护"的民生承诺,是穿透命运阴霾的永恒之光。 

(文章来源:7月25日 胜利社保在线公众号)

鸿港医院家庭病床服务咨询电话:0546-8175586